朱小平炒股配资公司
康宁古街是源远流长的图书制作古街,曾以雕版印刷闻名于世,世称“建本”。原康宁古街两侧商号林立,是古代中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。刻书业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,绵延近千年,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等皆曾在书坊刻印上市,一时车水马龙、喧闹繁华。
我年轻时对版本学有浓厚的兴趣。十七八岁时在中国书店花一角钱买了一本《古籍版本浅说》,20世纪60年代中华书局版。我不喜别人读过的旧书,这书是出版社的存货,仅纸微黄。后来放弃这一兴趣,因为除非在大图书馆善本部工作,否则难以接触到真正的善本。不过了解版本常识,写文章时,知道引用文史资料使用何种版本可靠。还有一个收获是无师自通,通过研究清末民初的线装书,包括拆开外祖父送我的清末坊版《芥子园画传》,可以手订自己书写的诗词册帙,仅此而已。
所以来建阳,对“建本”是有记忆的。版本分两类,官刻本含有监、经厂、殿、内府、局各种刻本。私刻本有家、闵、毛刻本。最后一类是坊刻本,校刻不精。就宋本而言,分蜀、闽、浙、婺四种。闽本即建本,又称麻沙本。
我从建阳归京,又查了书中对建本的简洁定义:“建是指福建的建宁府和建阳县而言。”这两个地方所刻的书,统称为建本,又称为闽本。麻沙镇附近多产榕树,木质松软,麻沙人多取它雕版印书,因此称为麻沙本。麻沙本在宋版书中,舛误较多,不为世重。如《石林燕语》(卷八)说:“天下印书,以杭州为上,蜀本次之,福建最下……福建多以柔木刻之,取其易成而速售,故不能工。”不过需要指出的是:官刻本是为官方及少数人服务的,而建本等则为大多数下层读书人所接受,拥有更广泛的受众。
清代大名士查慎行就来过此地,大概也买过书。他有《建溪棹歌十二章》,其四云:“西江估客建阳来,不载兰花与药材。点缀溪山真不俗,麻沙村里贩书回。”何其情趣盎然!
书本上的知识不能直观。但书坊街里有文化体验馆,印书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人物塑像模拟:备板、写样、刻板、校准、印刷、装帧等,可以真切地看到古时工匠、文人的劳作过程。那一块木板、一张宣纸、一支毛笔炒股配资公司,所体现出来的智慧和文化,使我不禁怦然心动。参观的人甚至可以亲手体验印制过程:调墨、备纸,先用刷子蘸墨,在雕板上将墨刷匀,用白纸覆在板上,再拿干净刷子在纸背上轻刷,将纸揭下,印好的书页即完成。多么美妙的体验,在油墨的香气中,历史的沉淀依然鲜活,依然焕发出建本的生命延续。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